人文的春天—教育托起中国梦

网站首页    党支部    专题活动    人文的春天—教育托起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教学对象】

  本单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标】

1. 理解“教育梦”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2. 感受教育的人文内容;

3. 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教育梦”的深刻内涵;

2.理解“教育梦”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3.体会 “教育梦”实现过程表现。

【教学内容】

一、导入环节——中国梦需要教育梦

梁启超曾动情地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踩着茫茫的夜色,踏着满目疮痍的土地,感怀昏暗疲惫的满清政府,梁启超写下了《少年中国说》。其言其说恰与如今的“中国梦”高度吻合。教育能打动一个时代,我们的时代存在着对人类优秀文化的渴求,对人文关怀的期望以及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雏形。

二、感知教育梦的深刻内涵——人文情怀带来中国梦的进一步绽放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与整个民族的期盼和追求高度契合时,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全民族为之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强大感召力。“教育梦”实在意义就是人文梦,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通过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光明磊落、一个有高度文化素养、一个能够奉献他人的独立人。

教育梦,是自强梦。人文教育是以谋求个体心灵的畅适自足为内在目的的,教育梦是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助孩子大胆筑梦,快乐逐梦,帮助孩子将心暖暖。当孩子能够自我认定、自我架构、自我塑造、自我发展时,当孩子的心灵有各自美好的梦想支撑,而非是模式化的应试梦想时,学生的潜力则会被无限制的激发。当此状持续发展,整个社会就会迸发出无可阻挡的前进势头。当孩子的历史使命感逐渐增强时,当孩子对事物具有独特、不平凡的认识时,当孩子的审美情趣逐渐提升时,到那时中国教育一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中国教育一定赢得全社会的喝彩,人民的幸福指数将会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将会提升。

教育梦,是平等梦。曾经的那个大眼女孩,渴求知识的眼睛让每个观者心生同情,触动了人心底处最柔弱的那根神经。而教育要做的就是让每个读书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然后人文关怀飘落到每个读书人的心坎里。没有种族之分,没有肤色之分,没有地区之分,没有环境之分,没有宗教之分,没有老幼之分。教育之梦就是要营造公平的素质教育之梦。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是奠定人民满意的“最坚固基石”,是展示国家魅力的“最美好行为”。

三、深入感受教育梦的人文春天——国家一直在努力

(1)中国梦之教育突破(用数字说话)

十八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事业的一连串数字格外引人瞩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这些数字,给全国百姓以振奋人心的力量。人文关怀的春风吹遍中国,人民乘坐 “梦之船”正畅快地驶向彼岸。毋庸置疑,突破,是近些年中国教育最摄人心魄的词汇。异地高考方案从无到有,这是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85%的入学率到100%的入学率,这是教育普及的重大突破;4%的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到近些年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坚决保障,这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突破。一项项重大突破,正是表现了我国为实现“教育梦”的重大决心,“教育梦”犹如星星之火,燎起了“中国梦”的大地平原,几多坎坷、几多曲折的教育历史如今却在当今中国焕发新的生机。

(2)中国梦之教育力量(以行为感受)

描述“中国梦”、畅想“中国梦”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做。国家为实现“教育之梦”,大胆地勾勒蓝图,各省也纷纷在此蓝图上“添砖加瓦”。在我省,无论是省教育厅主办的“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我的中国梦,最美在校园”摄影大赛,还是各地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围绕“中国梦”纷纷开展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活动,都是为了让师生真正理解“中国梦”的内涵,畅谈心中的教育之梦,让此梦真正发自人民的心声,诉说人民的愿望,代表人民的言论。 人文之意义在于以人为本,教育之意义在于以生为本,社会发展之意义在于以民为本,以教育梦为基础的中国梦正是将三者完美的结合与统一。教育梦正是打开中国梦殿堂的钥匙。

四、深入体会教育梦的人文情怀——教育者一直在努力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教育的助力。没有众多人才的培育,“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失去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迢迢,但有路的地方即是希望,因为在教育的路上,永远都有从不放弃的教育人。

(1)   学生心灵的呵护者——郑丹娜

39岁的郑丹娜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她始终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用10年的时间摸索出“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先接纳学生所有的感受,再对每个学生进行逐步引导,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的心灵在正确的呵护中变得强大。她在班级里挂上“梦想墙”,让孩子们真诚地写出自己的梦想,并且通过鼓励和互助,让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2)   学生的梦想大使——王玉华

王玉华是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五中学的高级教师。20多年前,他努力求学走出大山,毕业后又回到山区,成为一名山区教师。王玉华说:“我深知自己走出大山的艰难,我能够理解偏远山区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心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圆梦。2005年区政府实施“山区中学搬迁工程”,山里的孩子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了几代山区人的梦想。这是让王玉华最感欣慰的事。             

(3)学生自尊的抚爱者——李银环

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导主任李银环今年45岁,从事特殊教育工作,面对是的残疾孩子。残疾孩子的梦想也许就是得到爱和平视,而这个平视,首先应该来自于教师。“我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幸福、公平、希望和尊严,让每个孩子都实现成为有用之才的梦想。”李银环说。

五、总结——在教育的路上,托起中国梦

别让拼爹成为教育的腐败之风,别让区域歧视伤害孩子的心灵,凭孩子实力也能上好学校,孩子不必为高考奔回老家,大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实现价值……在2013年省教育厅主办的“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中,人们用笔写下最朴素的话语,向国家、向教育者诠释自己最单纯的梦想,也呈现自己最真挚的感言。不可否认,教育一直是百姓最为重视的话题之一。可以说,教育之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的幸福之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展望未来,温暖人心的教育之梦将会迎来春天,社会的人文关怀也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教育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教育人心中的“中国梦”,这也是教育人对国家、对人民作出的一份庄严承诺。


2019年10月23日 10:2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