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网站首页    学科教研    语文科    心理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14年12月16日

昆山市城北中学 高宁

摘要:在初中阶段各门学科不仅肩负着教育教学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育人的责任。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孩子的发展尤为重要,更是对社会的负责与推动。作为三大学科的语文来说,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力量,它是心智教育最理想的阵营。本文主要从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和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两方面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心理教育;语文课堂;渗透

 

学生在步入初中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视野的丰富及思维的变化,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青春期情绪的起伏不定,让他们处于“成人与半成人”“成熟与半成熟”的心理状态,再加上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与家长老师产生的“代沟”等,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疾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十分严峻,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而迫切的。如何改善课堂师生、生生交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心理在课堂上健康发展就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语文的特性,加之语文学习是人一生中间接或直接学习时间最长、学习内容最多、日常运用最广泛学习活动,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心理教育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一、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教材自身就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为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一)从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语文学科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轻松自然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宽容、谦虚的品格和乐观豁达的胸襟。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围绕教学目标,挖掘并利用课文丰富的内容,创设恰当的氛围,运用适宜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陶冶心灵,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功效。

(二)利用听、读语言文字潜移默化渗透健康心理品质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品尝生活的细节动人之处。如《黄河,母亲河》一课主要的情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采用诗歌朗诵的方式,结合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学生朗诵完加以点评,反复诵读到潜移默化,以情动人,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谈感受、谈信念、谈理想。如果能适时的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实际,就把握住了一个好的教学契机,一个情感渗透的关键,一个好的心理教育基石。又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法国即将沦丧之际,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法语,所反映的主题就是爱国,就可以抓住这样一个教育的契机来教育学生爱国的行为之一就是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汉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好的说教不是空洞的说服,而是抓住契机心理渗透。

(三)发挥写作的优势,来进行心理疏导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有选择的对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命题指导学生写作并进行讲评。在作文课上设计一些能反映学生真实心理状况的题目,如《我的烦恼》《我想对___说》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独立创作。点评作文时,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里朗读,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既可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信任、理解与合作。另外,可以利用周记的方法来渗透心理教育内容,通过翻阅学生的周记,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于其中反映出的不正确的心理,可以和学生知心聊天,帮助学生走出误区,也可以让学生们共同想办法、说看法,既避免空洞的说教,又能起到心理疏导的教育目的,为心理保健筑起“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把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串起,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     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情,他认为如果师生在课堂上能呈现出和谐宽松的氛围,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完成三分之二了。在语文课堂上要达到共情,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兼容并蓄,综合运用经验交流、反思讨论、自主探究、体验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平等融洽、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其次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情感交流中,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想法,批评要中肯,交流要融洽。《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

(一)创设良好语文的心理课堂的环境与氛围

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有了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动力去学习语文并取得成绩。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适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平等、尊重、理解、关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信任和期望,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形成一种主动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二)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随随便便、无精打采,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表现欲强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三)营造平等、民主、合作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内心世界,用学生的内在参照标准去感知他们看到的外在世界,还要能传达出学生的感受,即用一份童心去领会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教师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处理好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关系,要使学生有兴趣去学,要越学越有兴趣,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学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合群的性格、学习的信心、追求真理的人格。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去寻求高尚情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有一点要注意:在教学中,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那样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尽可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今后对课程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不仅要备课、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维、去探索、去找问题,并能够受之以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必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人才。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4.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徐笑梅.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策略[J].心理健康教育,2006 .9

6.曾荣侠.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昆山市第四届“新月杯”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2019年10月24日 11:0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