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

网站首页    学科教研    物理科    在物理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

2014年9月11日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    许丽华

    目前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物理课堂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问题从情境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所以,我尝试着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依据教学要求创设形象、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优化课堂教学。

    一、通过学生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对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上。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生成问题,使学生对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问题有时候是由教师提出,但由于问题是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学生由于对自己活动的关心,也会乐于接受问题,并且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一个放大镜和一张纸片,要求学生先在纸片上写个一个“物”字,再用放大镜观察。先把放大镜靠近纸片,然后逐渐增大纸片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师:当放大镜离纸片很近时,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个“物”字.

师:这个“物”字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放大的。

师: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而被观察的纸片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人眼通过凸透镜所看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由此可见,当物距较小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当逐渐增大物距时,你所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

生:当物距增大时,我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物”字,当物距更大时,我看到的是倒过来、缩小的“物”字。

师:可见,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立的,也有倒立的;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究竟凸透镜成像跟物距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所显示的奇特现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到奇异的实验现象,激发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可以做一个“浮沉子”的实验,学生将看到:滴管原先漂浮在水面上,当教师用手在滴管下部压可乐瓶壁时,滴管会向下沉。当教师撤去压力时,学生又可看到滴管将向上浮。如果用力恰当,可使滴管静止在水中某一位置,学生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对可乐瓶壁加压或撤去对瓶壁的压力,滴管有时会漂浮在液面上,有时又会悬浮在液体内部,有时会在液体中上浮,有时又会在液体中下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条件呢?

    三、通过生活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把物理问题编成一个简短的故事创设情境,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王是一个机床操作工,傍晚的时候,光线比较暗,看不清楚会影响工作,于是他买来几个灯泡。现在桌上的实验器材中就有这样的灯泡,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只灯泡。关于这只灯泡,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事先在每只灯泡上贴好“220 V, 0.5 A”的标识)小王师傅看着这只灯泡,他想:这只灯泡的电阻究竟多大呢?你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他解决这只灯泡的电阻?

学生活动:方法一,可通过灯泡上的标识(“220 V, 0.5 A”)来计算出灯泡的阻值为440Ω;方法二,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用“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次实验得出的同一只灯泡的电阻却是不一样呢?

    学生:因为两次实验中电压不同、电流不同,灯的亮度不同,灯丝的温度不同,所以灯泡的电阻不同。也就是说灯丝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故事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还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其中有些事件可以成为物理教学的宝贵资源。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将学生引入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之中。

    例如,在学习“身高与脚长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如下真实发生的生活事件来创设问题情境。1 9 7 8年9月,在山西怀仁县发生了一桩无头案,城外的玉米地里发现一具女尸。根据尸体上满是鲜血,尸体旁边两块沾满血迹的大石头来判断,这个妇女是被谋杀的。凶手是谁呢?现场留下了一行脚印,公安局马上请来了“脚印专家”协助破案,“脚印专家”在仔细观察完脚印后,做出如下判断:这个罪犯是个2 5岁左右的男人,身高1.7 m,不胖不瘦,从脚印的走向来看,他朝南窑村走去。公安人员按照“脚印专家”的判断,从南窑村找出1 3个2 5岁左右、身高1.7 m不胖不瘦的男青年,然后对这1 3个青年逐个分析,其中有一个青年嫌疑最大。经过进一步调查取证,证实这个男青年确实就是罪犯。“脚印专家”根据案犯所留的脚印就可大致估计出他的身高?这表明人的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那么,人体的身高与脚长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在教学中所引用的生活事件,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因为真实的事件,学生会更加关注。但是,我们也不要完全排除那些虚构的生活事件,有些虚构的事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虚构的事件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五、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把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例如,在比热容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用同样的燃气灶加热半壶水比一壶水先烧开,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的多少有关。在燃气灶下加热同一壶水,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升得越高(在没沸腾前),这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升高的温度有关。

接着再提出为题,如果我们加热的不是水而是其他液体,结果又会怎样呢?同样的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液体吸收的热量的能力不同。如何比较水和其他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实进行实验验证,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接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通过扩展旧知识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未学的物理知识常常是对已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寻找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旧知识的扩展引出新的学习课题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引入“液体压强”这一新课时,可以从固体压强引出液体压强。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了解固体所产生的压强和液体所产生的压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对前面所学的压强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根据两者产生的压强的不同之处,了解液体产生的压强有自身的特点,为接下去的探究打下基础。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时,还能发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领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时,明确了研究液体压强的目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架起现实生活与物理,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要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自主探究、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旧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驾驭课堂的难度增大。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增强,思维会变得活跃。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困难,许多动态生成使教师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2.教师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由于创设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要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还要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开放性的提问。

3.教学条件的限制。由于教学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研究的持续性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实践表明,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进行有效教学、大幅度提高质量的途径。我们应进一步探索物理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模式、类型、策略及作用,使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发表于《新课程导学》2014.1


2019年10月24日 11:0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