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局限,培养能力

网站首页    学科教研    历史科    打破局限,培养能力

2014年10月14日

昆山市城北中学 俞晟昱

内容摘要: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都被局限于历史课本。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思维就被固化了,也没有了探索历史的能力。对此,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史料,打破课本的局限,将原生态的历史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思考历史,同时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史料 探索历史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历史教学往往变成了历史课本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他们接触到的历史知识,还是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都被局限于历史课本。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思维就被固化了,也没有了探索历史的能力,离学习真正的历史也就渐行渐远。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情况是必须改变的,但是如何改变呢?我认为运用史料来进行历史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史料,把原生态的历史呈现给学生,打破课本的局限。通过历史课本呈现给学生的历史,是经过总结的历史,而非原生态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概念化,二是片面化。对于概念化,许多学生应该是有感受的,很多时候,在学完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后,留在学生们印象中的仅仅是一个概念,比如学完“贞观之治”这一内容后,学生们大多能很牢固的记住“贞观之治”这四个字,但很少有学生能对“贞观之治”这一事件有一个深入的体会,产生相应的感受,“贞观之治”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就算能对“贞观之治”有进一步了解,也难免是对概念的延生,就像当学生了解到“贞观之治”中有“虚心纳谏”这一条措施,但学生学完之后,“虚心纳谏”也往往被当成概念记忆下来,也就是记住了“虚心纳谏”这四个字而已。这样对历史进行学习,学生们就只能获得一些概念,而单单只能学到一些概念的历史学习明显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此外,由于课本上的历史是经过总结的,很多时候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历史并不是原本的历史,除了概念化的问题,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历史很可能出现片面化的情况。比如说唐太宗在历史课本中完全作为一个正面人物进行描述,这就片面了,并非历史的原貌。以上两点正是课本的局限性所在,对此,我们可以运用史料,把原生态的历史呈现给学生,打破课本的局限。先说概念化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相关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把原生态的历史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切实的接触历史,感受历史,改变学生只能学到概念化历史的状态。例如我讲唐太宗“虚心纳谏”可以出示以下史料:“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通过这段史料,原生态的历史就被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学生看来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有了切实的感受,历史的学习也就有了生机和活力。而对于片面化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史料将历史的原貌全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改变这种情况。我在进行唐太宗这部分内容教学时,给出了以下几个史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日: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谦比魏微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  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段史料,学生可以了解到唐太宗由于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慎用刑法、善用贤才、虚心纳谏等方面入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这两则材料的描述和课本所述是吻合的,应正了课本上的说法,但是再看材料三这段史料,学生们就发现唐太宗到了到后来也做出了大兴土木的不当行为。纵观这三则史料,学生们发现唐太宗总的来说是一个能够吸取教训,有所作为的皇帝,所以他才能开创“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但是他作为封建帝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如此一来,学生们通过史料,了解了历史的原貌,全面认识了唐太宗,避免了片面认识的出现。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运用史料,可以将原生态的历史展现给学生,打破课本的局限,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概念化和片面化的情况的出现。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史料,让学生打破“框架”,自主思考历史。完全基于历史课本的历史教学,使得学生学到的历史被限定在了历史课本的框架之内,这样一来,不但学习内容被局限了,学生的思考也被局限了,就算老师鼓励学生去自主思考,这种思考也只是在历史课本的框架内的思考,思考的方向和范围其实已经被限定,所谓的自主思考不过是得出预设的唯一的答案的一个流程罢了,这样的自主思考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必然趋向于“标准化”,失去了自主性,本质上不过是让学生接受和记住了历史课本的内容而已,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比如想要让学生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根据书本上提供的秦始皇的事迹以及对他的描述进行思考和回答,就使学生被限定在了课本的“框架”内,从而让学生的所谓自主思考也被局限在了课本的“框架”内,要解决这种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史料,使学生更为深入广泛的了解秦始皇,打破书本的框架,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打破思维局限,真正的进行自主思考。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秦始皇的史料,这样不但能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眼界,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思考更为自主。

再次,我们可以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真正成功的历史教学应该是能促使学生能进行历史的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教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当然是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兴趣,但只是做好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让学生具备探索历史的能力,不然离开学校之后,学生就无法在脱离老师的指导下和课本的依靠的情况下学习和研究历史,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也就成为了空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呢?单纯运用课本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课本上的内容,是前人探索历史的结果,也许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是仅仅依靠课本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最后只能是培养出学生探索前人探索历史的结果的能力。所以想要真正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必须打破课本的局限,适当的对课本上的内容追根溯源,让学生们对产生课本内容这个“结果”的源头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样才是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要想走这条途径,运用史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史料正是研究历史的依据和基础所在,是课本内容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我们让学生接触到课本内容的“源头”,打破课本的局限,让学生们探索历史的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能独立研究和探索历史,这样,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成为了可能,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说是真正成功的历史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运用史料,打破课本的局限,将原生态的历史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思考历史,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成为真正成功的历史教学。

发表于《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8期


2019年10月24日 11:0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