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网站首页    学科教研    历史科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015年1月16日

昆山城北中学 徐小云

 [摘要]本文阐述了历史课堂教学中起始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历史的起始课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  起始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新的起点。抓好起始教学对学习非常重要,当然历史课也不例外。

在开始起始课时,深入浅出地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课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历史应有的重视。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的一项基础工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起始教学,从而提高历史课质量。

一、 了解初一学生,由“心”出发

1、面对初一新生,教师应该尽快进入执教角色。

孩子进入中学,积极性普遍都比较高,因他们脱离了" 小" 字,充满着种种新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如历史课在初中阶段成为中考科目,作为主课出现,这是学生之前所没有碰到的。历史在初一新生的印象中总是作为“副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这时,历史教师应尽快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以及各方面的情况,让学生感到教师在重视他。于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接近,从而重视起这门科目。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赖这种和谐的关系上。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甚至对抗情绪。为此,让学生首先对教师发起攻势。比如询问学生,在小学上社会课的时候,老师的上课方式是怎样的呢?你喜欢这样的方式吗?那么你希望中学阶段的历史课老师的上课方式有怎样的改变?使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建议及要求,把学生推到主体作用方面去,这就使学生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好的建议和要求,并强烈渴求得到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是积极地查漏补缺,为新阶段的学习作准备,而是任其问题成堆,自暴自弃。面对这类学生,历史教师必须有耐心,不急不怒地去体谅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可按座次抽问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视,并都有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同时,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时,不能立刻加以指责批评,给学生造成难堪心理,而要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学好历史的欲望。

二、 指导初一学生,由“方法”出发

初一新生的历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初一阶段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有针对性地教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去应用。对于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有计划地给学生提出一个个有待突破的目标,并具体指导其学习方法。

1、多渠道检测,查找不足。

很多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初一历史教师可通过多渠道检测,并详细记载学生的薄弱环节,掌握学生动向。如考试,进行分析对比,列出一览表;课堂提问,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记录;作业详批详改,及时让学生订正,不再重犯。加上平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知识。总之,通过多渠道检测,教师要作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漏措施,也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补漏项目和措施,做到师生双方有数,共同配合,一点一点地补上不足之处。

2、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是“遗忘”,初一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初一阶段,就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一阶段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就是要抓住主要知识点,紧扣关键性的字眼,把复杂的材料加以概括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如下几种形式:(1)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头一字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识记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以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为“长河新,安西大”。

(2)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条、二百、三地、四段、五河、六省”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除了浓缩记忆法之外,对比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等都是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最佳时刻。待学生们按照记忆的规律去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时进行提问、检测、布置作业等来督促。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习适应了,信心就更足了。

三、 培养初一学生,由“课堂”出发

1、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历史知识是整个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没有历史知识的人绝不是理想的人才。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可以“鉴往知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教师需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纠正学生的“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观念。

2、创设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独揽课堂时间,就会压抑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呆板的学习模式。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课堂氛围呢?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着许多的见解。如南宋的朱熹就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一堂枯燥干瘪的说教,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初一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促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显露出来。

3、适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训练。

初一的历史学习,也为中考打下基础。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从初一起,就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完一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开始时也许只有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大胆回答,慢慢地大部分学生也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再布置作业,教师认真地批改,及时总结、表扬表达了自己见解的学生。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写历史小短剧、历史小论文等,并且自导自演或在课堂上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

四、 结论

初中历史起始教学是引导学生学好初中历史乃至高中历史的关键,应该受到高度重观。在初中历史课的起始教育中,应该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公。因此,历史教学中要搞好起始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有了积极性,历史的起始教学就有了希望。另一个方面,也要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历史课既是生动活泼的,也是难学的,离开了教师的积极性,历史教学也是苍白而无力的。

总之,要重视并加强历史课中的起始教学。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说:学习历史知识一定要激发兴趣。初一学生学习精力充沛,通过兴趣引导,学习历史兴趣更浓。另一方要引导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知识的自信心。树立起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就会有毅力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初中历史的起始教学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每个学生从此爱上历史,学好历史!

参考文献:

①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②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 《历史课程标准》 [M].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学苑出版社

⑤ 王汉国.《浅论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

发表于《考试周刊》2013年第56期


2019年10月24日 11:0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