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网站首页    教务处    教研组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2015年1月16日

昆山市城北中学 王小翠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太好。现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 新课标

?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众多语文教师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然而初中学生尚未从美丽的童话世界中缓过神来,来自远古的文字,被定格在课本里,好像被冰雪冻住了似的,与新时代的学生们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很多学生都很害怕学文言文,觉得文言文的语言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致使文言文教学成了师生共同的负担。于是在“创新”与“改革”的呼声中,如何让文言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曾经这样说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依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地更新着教学理念,但文言文教学却还是一潭死水。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教学方法是:整堂课就是老师的“满堂灌”,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中心归纳”。 课堂上没有朗读和自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机器”。这种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思考与合作探究,缺少师生的交流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没有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更不能积累文言字词的用法,淡化了文言文的诵读使学生缺少了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3-2014学年苏州市初一初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中,将首次出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平时对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以课内指导课外完成题目。考察的难度在加大,新题型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对我们教师教文言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给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加点“佐料”,以下是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策略: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活跃思维,从而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采用巧设导语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教《论语八则》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排在首位的是谁?(生:孔子)对,他就是中国的孔子,这样的导入会让大家对孔子的言论更有兴趣。例如教《出师表》时,可由“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导入激趣;教《水调歌头》时可播放王菲的同名歌曲。总之,激发兴趣是学好文言文首要的一步。

二、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课堂上进行多种朗读训练,教师范读、学生组与组的竞读、生与生的比读,甚至是同一个同学的前后比读或者分角色朗读等方法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真正地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朗读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读“zhì”,“否”读“pǐ”。 如《捕蛇者说》中“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懂得了它的停顿和节奏,也就理解了语句的大意。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语言最亲密接触活动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魅力,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更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回答自信果断,对丈夫充满偏袒和赞美。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已没有“妻”那么坚决,她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仍不乏溢美之词。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句式变为一般地陈述,是曲意逢迎的奉承语气,因为客“有求”于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进行研究揣摩,就不可能读出三人的不同内心世界。所以,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落实字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字词和句式等语言现象的解释是必要的。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尽管文言文的传统上法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是不是就应该完全放弃传统的上法?我们进行着应试教育,最终还是以考试成绩来定学生的终身。因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的步子不能一下迈得太大,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文言文教学的“本”。 例如2012年苏州中考卷中6-9题考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第一题考了8个文言加点字的意思,要求辨析哪一组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第二题考的是加点词的词类活用,要求找出哪一句不是使动用法。由试卷题型说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很重要。

平时在文言文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借助于书下的注释自己去翻译课文,切忌翻看参考书先入为主。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把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然后进行指导明确。遇到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我采用激励机制,让学生之间合作帮助,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在点拨时,我注意抓住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讲解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整理,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增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解读文本,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学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这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赏析文言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神内涵。

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济世情怀的杜甫、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内心世界,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陶渊明、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苏轼、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一个个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的人物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五、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不容忽视。迁移能力是在基础知识夯实的情况下提出的,更注重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生学了《晏子使楚》,可将《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进行对比阅读,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把握晏子的人物性格;又如学习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就可选像《叶公好龙》、《滥竽充数》、《黔驴技穷》等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感悟寓言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文学是珍贵的珠贝,静静地等待着人们来发现、品赏、获取滋养。文言文,这些传诵千古的篇章拥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关键是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那么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就会一改以往的面貌,从此变得轻松和快乐!

昆山市第四届“新月杯”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2019年11月11日 14:11
浏览量:0